首页 资讯 正文

编辑手记丨寻找古物的N种打开方式

体育正文 145 0

编辑手记丨寻找古物的N种打开方式

编辑手记丨寻找古物的N种打开方式

《古物说:文物里(lǐ)的古人日常》 杜作波,湖南(húnán)美术出版社收藏文化事业部副主任 《古物说:文物里的(de)古人日常》得以成功出版,是古人的智慧启迪了(le)我们,是生活的趣味激发了我们,是历史的厚重托举了我们。 2024年(nián)北京图书订货期间,我们在北京双井地铁站附近,见到了王仁湘先生。寒暄过后直奔主题,在介绍了湖南美术(měishù)出版社的(de)出版理念和优势后,我们真诚地邀请王老师和我们合作,并提出几个(jǐgè)方向的书稿。在此之前我们做了些准备,把王老师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出版著作梳理了一遍,总结(zǒngjié)了美术社可以(kěyǐ)发力的选题角度。王老师遗憾地表示在写的书稿都已签约别的出版社。 他语速不急不缓,略微沉着后又补充道,因为欠稿较多,短期内没时间(shíjiān)新创作书稿。这让我们内心(nèixīn)感到一丝挫败感。我们一边(yībiān)不动声色地询问王老师都和哪些社签了约,在写什么稿,大概什么时间出版,一边内心里盘算怎样才能不虚此行。恰好王老师聊起最初(zuìchū)写作(xiězuò)时被同行们视为“不务正业”,只能白天做考古工作,晚上“偷摸写写”。我们福至心灵,突然想到,何不让王老师在未出版的随笔札记中选一些生动(shēngdòng)好读的篇章,谈谈考古的趣闻轶事(qùwényìshì),出一个“别集”,组一个“考古文物多少讲(jiǎng)”。一则不用王老师再费力写作,二则出版社也能较快进入编辑出版流程(liúchéng),三则近年来考古文博热,普及性趣味性写作是一大趋势,这个“别样”也能“以飨读者”,可谓三全其美(qíměi)。 于是我们赶紧整理思路,提出请王老师选取读者比较感兴趣的(de)一些考古文物(wénwù),透物见人,透物言史,讲(jiǎng)文物背后的历史典故与古人的精神世界(shìjiè)。王老师欣然应允,没(méi)过几日,便发来30多篇(duōpiān)文章。我们仔细读了一遍,文字都很生动流畅,切入角度新颖,从现实生活出发,自然勾连到古人生活,小(xiǎo)细节揭示大历史,小故事蕴含大智慧。我们初定了“考古文物里的中国历史”的选题名,很快就进入编辑发稿环节。 王老师的文字可读性(kědúxìng)很(hěn)高,文笔生动,还有很多(hěnduō)接地(jiēdì)气的表达,很难想象这(zhè)是一个七十多岁考古人的文字,倒像是懂时尚(shíshàng)、会生活、追热点的年轻人。对于文字我们未做(zuò)太多处理,仅是将30多篇文章按主题做了重新排序,又(yòu)将几篇内容接近的做了整合。图片成了编辑头疼的问题。受限于当时的拍照设备,作者给的图片普遍精度都不高,一些文中多次提及的物件没有照片,这肯定影响出书的品质。于是编辑团队花了大功夫更换、补充图片,使得现在的400多张图片面貌一新。 装帧设计几经波折。最开始着眼于(zhuóyǎnyú)文物,试图解读背后的(de)厚重历史,调整了几次方案都不理想。在修改过程中,我们发现书名切口过大,限制了图书内容,也提高了读者认知门槛。再次翻看图书内容,无外乎衣食住行,坐卧行想,这不就是日常(rìcháng)生活(rìchángshēnghuó)么?于是(yúshì)有了《古物说:文物里的古人日常》的新书名,设计思路随之豁然开朗。几个物件(wùjiàn)、三五古人营造出一方轻松的日常空间,几段提示性(tíshìxìng)话语点出内容话题,活泼中甚至带点(dàidiǎn)俏皮,有效拉近读者的距离。没有历史的厚重,全是日常的烟火。这个方案获得了编辑、营销和作者的一致认可。 考虑图书(túshū)图片多页码多,我们选定圆脊精装(jīngzhuāng)的(de)形式,选择了深圳最好的印厂。就在深圳下印时,又传来王老师《符号(fúhào)时代:信仰与早期中国》获2024年度“中国好书”奖的消息,这更增强了我们对这本书的信心。 回想2024年初见到王仁湘先生时,屋外(wūwài)寒冬料峭,屋内炉火正旺。盛夏将至,这本《古物说——文物里(lǐ)的古人日常》里的文物也(yě)不再冰冷,而是在王老师的笔下,炽热而真诚,坚定而轻松。 《古物说:文物的(de)古人日常》 出版:湖南美术出版社(chūbǎnshè) 出版时间(shíjiān):2025年5月 内容介绍:本书(běnshū)是考古学家王仁湘的专题考古札记和文化随笔,分饮食文化、穿戴文化、信仰文化三个主题,用古老的烤肉串、包子与(yǔ)馒头、登堂入室的脱鞋之礼,由玉璧说小器物里(lǐ)的大历史等(děng)28个趣味故事,从一个个小物件出发,分析其包含(bāohán)的历史细节,还原古人日常生活图景,由之探寻古人的精神世界,揭示中华文明的持久生命力。 作者介绍:王仁湘,考古学者,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,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(jiàoshòu)。央视《开讲啦》《百家讲坛》主讲人,《国家宝藏》栏目特聘专家。出版有《史前中国的艺术浪潮:庙底沟文化(wénhuà)彩陶研究》《中国史前考古论集》《半窗(bànchuāng)意象》《往古的滋味:中国饮食的历史与文化》《束带(dài)矜庄(jīnzhuāng):古代带钩与带扣》《南海海昏侯》《饮食与中国文化》等,所著《至味中国:饮食文化记忆》获(huò)(huò)2022年度“中国好书”奖,《符号时代(shídài):信仰与早期中国》获2024年度“中国好书”奖。
编辑手记丨寻找古物的N种打开方式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